PU发泡知识
联系方式
-
公司:广东聚氨酯PU发泡公司
联系人:李经理
电话:13829948518
网址:www.doohon.com
邮箱:509646690@qq.com
地址:广东东莞石排镇中坑村中新工业园
如何降低聚氨酯硬泡和PU发泡自结皮的缩水率?
来源:PU发泡专家 发布时间:2025-08-05
点击数:
一、降低聚氨酯硬泡的缩水率
聚氨酯硬泡的缩水主要源于泡体内部应力释放、反应不完全或泡孔结构不稳定,可从以下方面优化:
1. 优化原料配方
- 调整异氰酸酯(NCO)与多元醇(OH)比例:适当提高异氰酸酯指数(如 1.05-1.2),增加交联密度。硬泡的交联结构越紧密,分子间作用力越强,收缩阻力越大,可减少后期缩水。
- 选择高官能度多元醇:优先使用官能度 3-6 的聚醚多元醇(如蔗糖基、甘露醇基聚醚),相比低官能度多元醇(如丙二醇基),能形成更复杂的三维网络结构,提升泡体刚性和尺寸稳定性。
- 优化催化剂体系:采用复合催化剂(如胺类 + 有机锡类),控制发泡反应与凝胶反应的平衡。避免单一快速催化剂导致的 “发泡过快、凝胶滞后”—— 前者易形成大泡孔或泡孔破裂,后者导致泡体支撑不足而收缩。
- 改良发泡剂:减少低沸点物理发泡剂(如 CFCs、HCFCs)的用量,改用化学发泡剂(如水,与异氰酸酯反应生成 CO₂)或稳定性更高的 HFCs(如 HFC-245fa)。物理发泡剂挥发过快可能导致泡体内部 “真空” 收缩,而化学发泡剂的反应更平缓,泡孔结构更稳定。
2. 优化成型工艺参数
- 控制料温和模温:料温(多元醇与异氰酸酯混合前的温度)控制在 20-30℃,模温保持在 40-50℃。温度过低会导致反应速率慢、固化不完全;温度过高则发泡剂挥发过快,均易引发缩水。
- 精准控制灌注量:灌注量需略高于模具型腔体积(通常过量 5%-10%),确保发泡过程中泡体充分填充型腔,避免因 “填充不足” 导致的后期收缩。
- 延长固化时间:适当延长脱模时间(如从常规 5-10 分钟延长至 15-20 分钟),或提高模具内固化温度(如 50-60℃),促进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的完全反应(尤其是深层交联),减少脱模后因未反应基团继续反应导致的缩水。
3. 改进模具与后期处理
- 模具排气设计:在模具型腔的拐角、深腔等部位增设排气孔(直径 0.5-1mm),避免发泡过程中气体残留形成 “气泡空洞”,导致泡体冷却后收缩。
- 后期熟化处理:产品脱模后,在 50-60℃环境下熟化 24-48 小时,加速残留反应的完成和内应力释放,减少常温放置时的尺寸收缩。
二、降低 PU 发泡自结皮的缩水率
PU 自结皮的缩水与表皮形成、芯层发泡的协同性密切相关(表皮过薄或芯层泡孔不稳定均会导致整体收缩),需重点优化 “表皮 - 芯层” 结构匹配:
1. 优化原料配方
- 调整多元醇与异氰酸酯比例:自结皮通常需要较高的异氰酸酯指数(1.1-1.3),增强表皮的交联密度(表皮由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快速反应形成);同时选择部分高羟值多元醇(如羟值 300-500mgKOH/g),提升芯层泡体的支撑力。
- 添加扩链剂 / 交联剂:在多元醇体系中引入小分子扩链剂(如乙二醇、1,4 - 丁二醇)或交联剂(如三乙醇胺),增加分子链间的连接点,减少芯层泡体的 “松弛收缩”。
- 控制硅油(匀泡剂)用量:硅油过量会导致泡孔过大、芯层强度下降,进而收缩;不足则泡孔不均匀,易形成局部应力收缩。通常硅油添加量为多元醇总量的 1%-3%,需通过小试确定最佳值。
2. 优化成型工艺参数
- 提升模具压力与锁模力:自结皮成型依赖模具压力促进表皮致密化,锁模力不足会导致芯层发泡压力冲破表皮,形成疏松结构(易收缩)。通常模具压力控制在 5-15bar,根据产品尺寸调整(大尺寸产品需更高压力)。
- 精准控制料温与模温:料温(30-40℃)略高于硬泡,模温(50-70℃)需更高 —— 高温能加速表皮固化,避免芯层发泡时表皮被 “拉伸变薄” 导致后期收缩。
- 调整灌注速度与流量:采用分段灌注(先低速填充边缘,再高速填充中心),避免因局部发泡过快形成 “空洞”;同时确保灌注量与型腔体积匹配(过量 10%-15%),为表皮形成提供足够原料。
3. 模具与后处理优化
- 模具表面光洁度与排气:模具表面抛光至 Ra0.8 以下,减少表皮与模具的粘连,避免脱模时表皮被 “拉扯变形”;在表皮较厚的区域增设排气槽(宽 0.5mm,深 0.1mm),排出表皮形成时的微量气体。
- 控制脱模时机:自结皮需在表皮完全固化(触摸无粘性)、芯层发泡基本稳定后脱模(通常 8-15 分钟),过早脱模会因芯层未定型而收缩。
三、通用注意事项
- 小试与迭代:不同厂家的原料(如聚醚多元醇、异氰酸酯型号)差异较大,需通过小试调整配方(如 NCO 指数、催化剂比例)和工艺参数(如温度、灌注量),记录缩水率变化,逐步优化。
- 原料稳定性:确保原料储存环境干燥(多元醇含水率<0.1%),避免水分与异氰酸酯反应生成过多 CO₂,导致泡孔结构紊乱而收缩。
通过以上措施,可显著降低聚氨酯硬泡和 PU 发泡自结皮的缩水率,通常能将硬泡缩水率控制在 0.1% 以内,自结皮控制在 1% 以内(具体需结合产品要求调整)。
提示:您的Flash Player版本过低,请点此进行网页播放器升级!
分享到:
上一篇:聚氨酯硬泡的缩水率和PU发泡自结皮的缩水率对比
下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